专业建设成果展示

音乐表演专业建设项目总结报告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简介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及相关系列文件精神要求,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音乐表演专业2011年10月申报为“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专业发展类型为特色引领型。两年来在院领导的领导和重视下,音乐系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市教委相关文件精神,始终坚持服务于北京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积极进行教学课程改革,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改善实训条件,圆满完成了建设项目的各项任务。

  1.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音乐表演专业概况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于1998年开设音乐表演专业,2003年正式成立音乐系。
    音乐表演专业在学院以弘扬民族文化、彰显办学特色,规范教育教学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体的“六个一”工程引领下,笃行“树德育才”的校训精神,坚守“能力本位,演学结合,一专多能,持续发展”艺术职业教育理念,坚持“项目(剧节目)贯穿,演学一体,能力递进,一专多能”的艺术人才
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艺术人才。
    音乐表演专业拥有一支专业强、素质高的教师队伍,2013年在职专业教师35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学历22人,博士学历1人,北京高校青年骨干教师5人,“北京名师”1人,他(她)们均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著名音乐学府。为了充实教学力量,提高教学水平,学院还聘请了国内知名的教授及演奏家万山红、韩国良、赵登营、于红梅、张诚心、徐阳、李岚松、袁源、李满龙、杨春林、石海彬等担任客座教授。
    音乐表演专业包含器乐演奏(民族器乐演奏及西洋管弦乐演奏、钢琴演奏及钢琴伴奏)、声乐演唱(美声、民族、通俗)及合唱指挥两个专业方向,设立了理论、钢管弦、民乐和声乐四个教研室。
    自音乐表演专业开设以来,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高度注重学生的艺术实践,先后成立了民族管弦乐团,合唱团,交响乐团,建立了校内外实践基地,为学生实践提供平台。成功打造大型原创晚会“水牛儿——北京民歌音乐风俗画卷”以及“红旗颂”等大型音乐会。还参与国庆60周年文艺晚会、大型交响诗音乐会“共和之路”、央视“清明诗会”等重大社会演出及活动。此外,音乐系坚持长期举办学期音乐会、优秀学生音乐会、师生演奏(演唱)音乐会、毕业音乐会以及与国内外音乐机构交流的演出。
    为了拓宽视野,加强国内外交流,学习先进的办学理念,音乐系与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英国北方皇家音乐学院、法国李斯特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湖南艺术职业学院等高校建立了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全面汲取国内外先进办学经验,更新教学理念,奠定了基础。
    音乐表演专业雄厚的师资力量、一流的教学管理、优质教学质量得到业内和社会的一致认可。音乐表演专业的部分毕业生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至北京本科院校继续深造,部分毕业生顺利就业,部分优秀学生在武警文工团、国家大剧院合唱团等专业团体任职,他们在北京乃至全国的公共文化战线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在国际国内大赛中,屡屡获奖。近年来,在“文华奖”民族器乐大赛、中法咪哆杯钢琴、长笛大赛和全国声乐大赛中,音乐表演专业的师生都喜获大奖。2013年,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艺术分赛项声乐比赛中,高职学生孟璐、刘歆迪同学代表北京队,喜获两项一等奖,成为全国代表队中佼佼者。《传承保护北京传统艺术  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水牛儿•北京民歌音乐风俗画卷〉》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2.建设目标

本专业建设紧密围绕北京乃至全国文化事业发展与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积极推进音乐表演艺术教育的改革发展,积极探索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以岗位能力需求、素质需求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优化基于音乐表演工作过程(学做一体)的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强化师德教育,着力加强内涵建设,改善实践实训条件。通过两年努力,将本专业建设成为课程体系完善,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教学能力水平强,学生综合素质高,在全国同类院校同类专业中起到引领作用的专业。

 3.主要内容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优化课程体系

  (3)建设高素质教学团队

  (4)大力推动具有北京地域特色的教学与艺术创作

  (5)完善实训基地建设

  (6)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4.立项时间

本项目于2011年11月获批立项,建设周期为2年。

5.资金安排情况

本项目建设资金为2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投资200万元,2012年100万元,2013年100万元。各建设项目资金使用根据预算安排执行。

             音乐表演专业经费预算表

 

项目

类别

建设内容

中央财政投入

合计(万元)

2012

2013

创新

人才培养

模式

1﹑调研

0

3

3

2﹑专家指导

0

0.5

0.5

3﹑外出学习培训

0

1

1

4﹑成果呈现

0

0.5

0.5

小 计

0

5

5

 

课程

建设(电钢琴教室)

 

1歌曲写作

27

8

35

2合唱指挥

3﹑键盘基础

4﹑即兴伴奏

5﹑乐队训练(管弦、民乐)

6﹑合唱

7﹑音乐理论基础

小 计

27

8

30

 

师资队伍建设

 

1﹑培养专业带头人

8.5

17

25.5

2培养骨干教师

3﹑师资队伍素质培训

4﹑聘请行业专家指导专业建设

小 计

8.5

17

25.5

科研

及艺术

创作

北京民歌

1﹑采风

55

25

80

2﹑专家、艺人进校园

3﹑科研与出版

4﹑创作与演出

5﹑音响资料数字化成果呈现

小 计

55

25

80

北京民间器乐曲

1﹑采风

0

3

3

2﹑论坛(专家、艺人进校园)

0

5

5

3﹑科研

0

2

2

4﹑创作与演出

0

30

30

小 计

0

40

40

实训基地建设

1﹑灯光音响

9.5

5

24.5

2﹑摄、照相设备

小 计

9.5

5

24.5

合   计

100

100

200

 

 

(二)进展与管理

1.项目重点内容进展

音乐表演专业自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项目开始,认真学习相关文件精神,把项目建设与专业实际情况相结合,力求通过建设切实有效提高专业教学能力和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从建设方案起草的过程中,多方调研,多方听取业内专家的建议和指导,方案于2011年12月得到通过。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严格按方案、按计划有步骤落实和完成。到2013年11月,完成以下重点项目:

        音乐表演专业建设重点项目完成情况一览表

 

序号

项目

名称

具体任务

完成

情况

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重新修订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100%

2、探索实践“项目(剧节目)贯穿,演学一体,能力递进,一专多能”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

2

 

优化课程体系

1、建设“歌曲写作”、“合唱指挥”、“键盘基础”、“即兴伴奏”四门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并开始授课,配置一个电钢琴教室

 

 94%

2、重点打造“音乐理论基础”、“乐队训练(民乐和管弦)”、“合唱”三门优质课

3、经过文化部科技教育司选拔,9名教师担任文化部科技教育司“全国艺术职业教育系列教材”10本音乐类教材编写工作,担任主编、副主编和编委工作

3

建设高质教团队

1、35人次参加各类教育教学项目专题培训

 

 100%

2、重点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增加北京市市级骨干教师1名

3、推选1名教师(韩石)参加北京市人才培养项目

4

科研及艺术

创作

1、创作演出“水牛儿——北京民歌音乐风俗画卷(二)”

 

 87%

2、演出“视唱练耳教学汇报”音乐会

3、演出“丝竹新韵”民族器乐音乐会

4、演出“七月之歌”交响音乐会

5、演出“芳华”民族器乐音乐会

6、演出“梦迪之声”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金奖获得者专场音乐会

7、演出“光荣梦想”优秀学生音乐会

8、创作演出“北京民族民间音乐曲”音乐会

9、新华出版社出版《博艺》音乐论文集

5

实训基地建设

1、购置音乐实训教室灯光

 

 

 100%

2、购置照摄像设备

6

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1、为北京市海淀区苏家坨镇基层文化工作者开展“合唱及指挥”培训,培训学员50名。

 

 

 100%

2、承担北京市文化局千名基层组织员“合唱及指挥”培训,培训学员120名。

      

 

序号

   获奖人

     奖    项

获奖时间

颁奖单位

1

张晓红、

祝真伟、

夏丹丹、

陈树林等

《传承保护北京传统艺术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

一等奖

2012

北京市教委

2

孟璐

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艺术赛项声乐比赛一等奖

2013

 

 

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组委会

3

刘歆迪

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艺术赛项声乐比赛一等奖

2013

4

夏丹丹

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艺术赛项优秀指导教师奖

2013

5

曹华

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艺术赛项优秀指导教师奖

2013

        音乐表演专业建设重要成果一览表

 

   

 

 

 

 

 

 

 

2.学院保障及管理措施

学院领导高度重视音乐表演专业建设项目,遵循“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的原则,研究制订了《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建设项目实施管理规定》等相关保障制度和措施。学院教务处负责项目建设的督导和进程管理,音乐系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项目到人,实施各项具体工作。

 

二、完成情况

(一)确立“能力本位,演学结合,一专多能,持续发展”艺术职业教育理念,重新修订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科学分析新时期首都文化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加强学习研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在建设过程中,音乐表演专业努力实现在人才培养定位上的三个转变:从专业教育到职业教育的转变;从培养“专业知识+技能”到培养“职业素养+能力”的转变;从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到培养“面向就业一专多能实用型人才”的转变,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将本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有效衔接,更加明确了“能力本位,演学结合,一专多能,持续发展”艺术职业教育理念。在此基础上,重新修订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了人才培养标准,完善了课程体系的建设。在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将课程分为四个部分:文化基础课、职业基础课、职业能力课和素质拓展课,在课程的设置中以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为理论指导,努力将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塑造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将舞台实践作为提高职业素质能力的重要环节,集中优质教育资源,精心选择课程内容,改革和完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构建“项目(剧节目)贯穿,演学一体,能力递进,一专多能”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的跨越式发展,在艺术职业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二)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根本,构建“项目(剧节目)贯穿,演学一体,能力递进,一专多能”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

音乐表演专业建设遵循音乐艺术教育规律,以胜任职业岗位和可持续发展为标准,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12-2013年,通过对北京市音乐表演团体、公共文化服务单位、中小学和音乐教育培训机构的调研,根据岗位需求,进行岗位能力分析,课程模块设计,将实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重新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项目(剧节目)贯穿,演学一体,能力递进,一专多能”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

项目(剧节目)贯穿

遵循音乐艺术教育规律,以音乐专业演员和相关领域音乐文化工作者岗位的社会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以培养音乐演奏员核心能力为主线,以剧节目排练为载体形成课程。

●演学一体

音乐系按专业成立了民乐团、交响乐团、合唱团,每年有计划、有步骤的排练的剧节目,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学做一体的教育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贯穿三年学习的始终,培养过程实现了演学一体。

●能力递进

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在三年的培养过程中,按照由浅入深、由简至繁,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参加各类彩排实践及演出活动。     

●一专多能

音乐表演专业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利用学院综合艺术教育资源优势,让学生自主选择其他艺术门类的学习,如舞蹈、戏曲、表演等,实现能力拓展的培养,为学生就业开辟新的途径。

 遵循音乐艺术教育规律,围绕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继承近60年的办学传统,发扬“突出实践,以演促学,提高技能,面向就业”的教学特色,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为目标,结合各文艺院团、文化企事业单位对音乐人才知识能力和结构要求的变化,在 “工(演)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之上,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建立和实施了“项目(剧节目)贯穿,演学一体,能力递进,一专多能”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

   (三)优化课程体系 打造核心课程

    紧密结合音乐表演院团和群众文化相关单位的发展需要,从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分析入手,音乐表演专业重构了课程内容,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将“歌曲写作”、“合唱指挥”、“键盘基础”、“即兴伴奏”四门课程纳入课程体系,在建设过程中,建立了教学大纲,配备了授课教师,针对新设置的课程,本专业对授课教师进行了专门的培训,课程质量得到提升。新课程的开设,有效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大幅地增强。

音乐表演专业将“音乐理论基础”、“乐队训练(民乐和管弦)”、“合唱”三门优质课作为课程建设重点,着力在教师能力培养、教材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方面下功夫,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在2013年6月举办的“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音乐赛项声乐比赛中,音乐表演专业孟潞和刘歆迪同学分获“美声组”和“通俗组”金奖,特别是在视唱赛项中两人均取得全场最高分,在合唱指挥赛项比赛中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两位选手的综合素质得到全场评委的一致赞许,这与音乐表演专业课程改革的成效密不可分。   

音乐表演专业重视与课程配套的教材建设,所开设课程均要求在开课之前形成教学大纲和课程讲义,课程开设要达到学院教学规定要求。此外,为了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音乐表演专业鼓励教师编写教材。在2012-2013年文化部科技教育司主持的“全国音乐艺术职业教育系列教材”建设中,通过文化部严格遴选,音乐表演专业教师黄珊珊担任“全国音乐艺术职业教育系列教材”《音乐专业乐理与视唱》、《非音乐专业乐理与视唱》的主编,祝真伟担任“全国音乐艺术职业教育系列教材”《声乐》、《合唱与指挥》副主编,其余7位教师参与了该系列教材部分课程教材的编写工作。

   (四)培养教师“双师素质”,建设高素质教学团队

 本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以培养“双师素质”教师为重点,实行“专兼结合、专家指导”的建设思路,本着“教学、科研、艺术创作与实践”并重的原则,加强师德师风教育,鼓励教师继续深造和参加专业领域赛事、教研活动、业务培训,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能演(能研)会演、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职业化教师队伍。通过建设,音乐表演专业教师的结构得到完善,教育教学水平得到较大提升。2012-2013年,音乐表演专业教师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公开发表论文25篇,其中国家核心期刊10篇;新华出版社出版学院品牌《博艺》音乐论文专辑一本;创作演出原创大型剧节目3台,不同类型音乐会9台,演出均得到社会的一致认可。

 1.大力开展师德师风建设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学院结合自身实际建立规范和引导机制,教育和引导广大教职工模范履行岗位职责,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和作风建设。音乐系多年来一直重视师德教育,号召全体教师铭记“树德育人”的校训,崇尚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在学院党委的带领下,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音乐系教师参加学院组织的专题讲座相关专家10余次;在学院师德教育学习讨论以及师德论文征集等活动中,屡创佳绩。

  2.培养青年骨干教师

  近两年,音乐专业教师先后6次35人次参加了国内艺术教育考察、文化部职业艺术教育教师培训等学习项目,全系青年骨干教师都参与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的制定工作,分别参与了《北京民歌(一)》、《北京民歌(二)》等大型剧目演出与实践,先后参与北京市文化局、海淀、大兴等区县的社会服务与实践项目。

3.聘请校外专家

音乐表演专业从中央音乐学院、中国歌剧舞剧院、解放军艺术学院共聘请了10多名在全国有影响的专家、教授,来音乐系执教,并对教学进行督导,极大地充实了音乐表演专业的师资队伍,提升了音乐专业的整体水平。

 4.鼓励教师参加艺术实践和比赛,提升老师的“双师”素质

音乐系鼓励教师参加社会上有影响的艺术实践和艺术赛事,提升老师的“双师”素质。音乐系副主任张晓红老师,在2011年被评为北京市名师,2012年受文化部邀请,三次前往泰国,为泰国公主教授古筝技艺。2012年,李晨老师被邀请参加“冯小刚电影作品音乐会”演出。2012年,徐辉老师在全国艺术高校视唱练耳教学展演比赛中荣获三等奖。音乐表演专业中的所有专业教师都参与音乐系和学院其他教学系系部创编的剧节目的排练演出,参与率100%。2012到2013年,音乐系师生前后参与学院原创京剧《虎啸龙吟》《少年马连良》的演出,得到一致赞誉。

 5.教师结构合理

通过建设,音乐表演专业35名教师中,副高职称6人,中级职称21人,硕士研究生学历22人,博士学历1人,北京高校青年骨干教师5人,“北京名师”1人,“双师”比例达到85%,音乐表演专业已形成了一支师资力量强,年龄、学历、职称等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有8位教师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获得大奖。

   (五)大力推动具有北京地域特色的教学与艺术创作,实现“教、研、创、演”四位一体的产学研发展的新突破

 音乐表演专业建设以“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之路”为纲领,在建设过程中,结合音乐专业特点,将教学、科研、创作和演出相结合,在创新职业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师双师素质培养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改革,在教学上深化了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学做一体的教育教学方法,使音乐表演专业在“产学研”发展中实现的“教、研、创、演”四位一体发展的新突破,并获得了显著成效。

北京民歌与北京传统器乐曲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与艺术成就,但目前北京地区对其进行系统性学术整理研究与表演传承实践相结合的探索尚待进一步深入。为了更好地服务于首都文化建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音乐表演专业教师深入挖掘北京地域文化资源,把具有丰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北京民歌与北京传统器乐曲作为学术整理研究的重点,通过采风、研讨会、论坛、教学、演出、民间艺人进校园等方式,长期对北京地域音乐进行动态性保护与传承,使之成为具有本专业特色的教学与演出项目。2011年,举办了“探寻·北京民歌的认知、正名、保护与传承论坛”,对北京民歌的起源与流变、风格特点、传承与保护等问题上进行深入的探讨,在此基础上,为了对北京地域音乐进行动态性保护与传承,音乐表演专业教师将北京民歌搬上舞台,创作演出了“水牛儿·北京民歌风俗音画晚会”,并出版发行了“水牛儿·北京民歌风俗音画晚会”的CD盘。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巩固成果,2012年-2013年,音乐表演专业建设继续开展了“水牛儿·北京民歌风俗音画晚会(二)”和“北京传统器乐曲”音乐会的创编演出工作,2012年,将北京民歌纳入课程体系,12月北京民歌风俗音画晚会(二)的演出在社会上获得一致好评,国内重要媒体对此次演出给与了充分的关注与肯定,社会反向强烈。“北京传统器乐曲”音乐的演出完成了基本构架,计划在明年的3月进行社会公演。音乐表演专业将教学、科研、创作、演出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为服务北京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六)完善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实践育人机制

     1.校内生产性实训室建设

     为了进一步提高实训效率,提升实训效果,结合本专业教学实际情况,完善了音乐实训教室的建设。2013年,投入24万元资金建成电钢琴教室,为钢琴和即兴伴奏大课的开设创造了有利条件;投资9.5万元对音乐系的照录像设备进行了补充,对实践教学的留存起到了保障作用。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本专业通过院团合作项目的运行,拓宽学生顶岗实习的渠道,已与多家演出、培训和学前教育机构保持合作联系。其中与节日合唱团、金贝德幼儿园、卡丹萨琴行等单位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关系。同时强化校外实训基地的制度建设和内涵建设,建立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健全校外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机制,强化质量监控,逐步完善校外实训的管理模式。

3、丰富的实训项目,为学生职业能力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

2011年9月至今,音乐表演专业共举办“红旗颂”、“七月之歌”、“2012年新年音乐会”、“2013年新年音乐会”、“丝竹新韵”、“芳华”等大型交响乐、民乐、声乐专场音乐会12场,“视唱练耳教学汇报音乐会”1场。音乐表演专业还成功打造了大型原创晚会“水牛儿——北京民歌音乐风俗画卷(一)、(二)”,引发了社会上的强烈反响。近两年,学生还参加了国家大剧院举办的大型交响诗音乐会“共和之路”、中央电视台“清明诗会”等重大社会演出及活动。学生在演出实践的环节中,真实体验音乐节目的排练、演出全过程,加快了职业能力的提升。通过教学实践项目的开展,推进了人才培养方案与岗位职业要求的对接。

     (七)大力开展社会服务,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1.利用音乐表演优质教育资源服务社会

    2012年,本专业教师先后为北京市海淀区苏家坨镇开展合唱及指挥专项培训,培训学员56人。2013年,参加北京市文化局“千名基层组织员培训项目”,开展合唱指挥培训班,培训学员120名。两次培训均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1. 通过项目服务社会

   组织学生参与“民族艺术进校园”活动,2012——2013年,共演出40余场,把精彩的剧节目带入北京市及远郊区县的基层校园,演出受到一致好评。两年间,利用学院“少儿戏剧场”,面向社会演出“红色经典”、“七月之歌”等剧节目,丰富了北京城南公共文化建设。这些演出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也增强音乐表演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

   (八)实施第三方评价

    建立就业用人单位、学生及其家长等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指标包括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等。开展对毕业生毕业后三至五年职业发展追踪。通过对教育教学活动和职业发展信息化管理,分析学生(毕业生)、教师、管理人员等有关学习(培训)、教学、工作等方面的信息,为教学质量管理、招考办法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调整创新等提供科学依据。

 

三、建设成效

    在音乐表演专业建设中,根据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积极推进艺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对如何办好特色鲜明的艺术高职专业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专业教学水平及服务社会文化发展能力均有较大提升。我们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均取得可喜成效。

    (一)“能力本位,演学结合,一专多能,持续发展”艺术职业教育理念,对艺术高职教育发展提供了借鉴经验

学院着眼于艺术高职教育的未来发展,大力加强对高职院校发展的新动向和新趋势研究,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全局性、倾向性和前沿性的主要问题,进一步厘清了音乐表演专业的目标定位、确立了“能力本位,演学结合,一专多能,持续发展”的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演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特色专业建设、“双师”教学团队建设等一系列成果,得到了全国艺术高职院校的普遍认同和高度评价。实践证明,“能力本位,演学结合,一专多能,持续发展”的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符合高职教育发展的规律,把握了艺术高职教育的本质,符合专业建设发展实际,对音乐表演专业的内涵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项目(剧节目)贯穿,演学一体,能力递进,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推动了艺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根据岗位能力要求,结合专业教学实际,音乐表演专业实施的“项目(剧节目)贯穿,演学一体,能力递进,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模式;较好地解决了艺术高职院校存在的学校人才培养定位与社会需要不尽适应、人才培养规格与职场岗位实际要求不尽适应等问题,对于推动艺术类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三)综合实训体系构建彰显艺术高职教育特

学院遵循“演学一体”的艺术教育规律,实现了“课堂舞台零距离,教学实践一体化”,构建了艺术职业教育的综合实训体系。音乐表演专业以演出活动的全过程为基本框架,结合剧节目的创作、策划与服务,结合校内外实训基地和项目,构建了系统化的艺术专业综合实训体系。音乐系所有剧节目的创作和演出搭建了学生综合性实训平台,通过演出活动的开展,有意识地使学生参与和了解艺术创作、生产实践、服务社会的全过程,实现了 “一元主体”到“多元主体”提升,实现了“艺术实践”到“社会实践”的跨越。

通过项目建设工作,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校内外实训基地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专业特色逐步明晰,服务行业能力也有了较大提升。

 

四、预算执行

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专项资金呈现出数额较大、用途专一、管理要求高等特点。因此,学院把专项资金的管理作为近年来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管理,以确保建设资金的有效使用。

(一)建立专门制度,强化管理责任

学院制定了《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对专项资金的预算、决算管理和支出管理做出明确规定。各子项目负责人对建设资金的使用全程负责,并定期向专项资金管理领导小组汇报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

(二)单独设置账目,严格审批程序

学院设置了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的专门科目,细化了支出分类,按项目设置明细账,分项核算。规定了专项支出无论金额大小必须经子项目承办人、项目负责人、项目分管领导、会计主管、专项资金管理领导组组长(校长)层层审批;凡仪器设备购置,须提出购置计划,仪器设备单价在1万元以上或批量仪器设备总值10万元以上必须三家以上的比选,学院纪委全程参与购置商品的监督,公开比选结果,保证能够资金合理有效使用。

(三)经费使用情况

学校“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立项后,得到北京市财政局和文化局的大力支持,预算总额为200万元;实际到位200万元,2012年划拨经费100万元,2013年划拨经费100万元。资金到位及时,保证了项目的顺利进行,具体经费执行情况如下(单位:万元)

       

 

项目

名称

序号

项目

预算

实际支出

剩余

经费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

调研

3

1、聘请专家来校进行指导:0.5。
2
、教师观看高水平的演出:2
3、赴同类学校观摩学习:2.5

0

2

专家指导

0.5

3

外出学习

1

4

成果呈现

0.5

小计

5

5

0

课程建设

1

歌曲写作

1

配置电钢琴教室:23
聘请合唱指挥:
1
聘请乐队指挥:
1
购买乐队所需定音鼓:8

2
用于支付合唱指挥和乐队指挥指导费用

2

合唱指挥

1

3

键盘基础

23

4

即兴伴奏

1

5

乐队训练

4

6

合唱

4

7

音乐理论基础

1

小计

35

33

2

师资队伍建设

1

培养专业带头人

4

1、专业教师分批到浙江、湖南、云南等地艺术院校观摩学习:20
2
、聘请专家历来校授课:
3
3、骨干教师进行教学展示:2.5

0

2

培养骨干教师

6

3

师资队伍素质培训

11

4

聘请行业专家指导专业建设

4.5

 

小计

25.5

25.5

0

科研及艺术创作

1

采风

2

1、外出采风:6
2
、举办专家论坛:
7
3、创作与演出:80
4、专家劳务:2
5、购买大军鼓等乐器:10

15
用于制作CD、DVD等音像资料

2

专家、艺人进校园

4

3

科研与出版

4

4

北京民歌创作与演出

40

5

北京民间器乐曲创作与演出

55

6

音响资料数字化成果呈现

15

小计

120

105

15

实训基地建设

1

灯光音响

5

改造实训教室灯光:5

0

2

摄像、照相设备

9.5

摄像、照相机各1台:9.5

 

小计

14.5

14.5

0

共计

 

183

17

 

五、存在的问题

通过两年专业建设,音乐表演专业的教育教学水平明显提升,对学院的整体专业建设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但是,我们清醒的认识到:在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音乐表演专业的教育教学发展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在今后的发展中还要更加努力和提高。

    (一)针对音乐表演专业特点,进一步探索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方式,深化校企合作育人机制,使学生的就业率和签约率有更大幅度的提升。

   (二)加强招生力度,进一步探究中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培养目标,通过多种手段从中职学校音乐专业中,获得稳定优质生源,努力实现中、高职教育的有效对接;

(三)加快专业建设力度,尽快把专业建设成果进一步转化为优势,在音乐教育教学领域,进一步提升专业教育的影响力并发挥示范作用。

(四)进一步深化“项目(剧节目)贯穿、演学一体、能力递进、一专多能”等艺术职业教育模式的创新,使之更加系统和科学,围绕培养模式开发课程及教学资源。

(五)在进一步立足首都文化发展需求,在传承保护民族文化同时,着眼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服务公共文化发展,积极探索音乐表演专业在高等职业教育新形势下的新途径,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六、下一步工作计划与建议

在学院大力倡导服务首都文化发展方向指导下,音乐系始终将服务区域文化作为一种责任、一种使命和办学目标的追求,力求把学校中藴藏的知识和人才优势转化为服务首都文化建设发展的能力,根据目前专业建设情况,下一步将继续做好专业建设规划,努力打造本专业是指成为在全国有影响的品牌专业。

(一)进一步加强综合实训体系构建,加大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改革,利用学院“少儿戏剧场”综合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丰富的实践机会,加大实践课程的改革力度,提升培养质量,扩大专业影响力。

(二)多渠道、多层次开展调研,了解行业与岗位需求,了解毕业生以及用人单位意见,围绕调研结果,紧贴社会发展需要,围绕岗位需求建设课程,使学生就业率和签约率有较大提升。

(三)重视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培养,积极组织参加各级各类专业学习交流活动,进一步鼓励教师参加社会有影响力的艺术实践活动,鼓励教师参加全国有影响的艺术赛事,提升专业能力。

(四)继续优化课程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形成具有音乐职业教育特色的专业教学体系及实践体系,加大教材建设力度。

(五)继续开展面向基层文化的各类培训,为首都北京的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结   语

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工作已经结束。项目实施的过程是音乐表演专业边建设、边学习的过程,也是我们在教学质量、管理水平、辐射能力等方面提高的过程,特别是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突出专业特色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该专业的建设能取得一些成果是教育部、北京市教委、北京市文化局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的结果,也是是全院师生凝心聚力、真抓实干的结果。

探索艺术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创新艺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长期任务,我们有信心进一步更新高等职业教育理念,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把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音乐表演专业打造成为在国内有较高影响的示范性专业。